当期目录

  • 全选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刘伟,严纯华,张大良,雷朝滋,马陆亭,林蕙青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侯浩翔,管培俊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机构改革作为新一轮机构改革的重要领域,是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着力点。为揭示高校机构改革的内部机制,基于40个高校机构改革实施举措的典型案例,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归纳并提炼了高校机构改革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高校机构改革源于运转效率低下、机构过度膨胀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管理机构与岗位人员同步精简的系统化组织实施,加强部门机构重组整合、归口管理与数智化转型流程再造,实现组织机构和编制数量压减,开展系统化、整体性治理,注重采用规避风险、稳中求进、转岗分流和院系治理能力提升等作为保障机制。为此需要进一步构建高校机构改革的整体行动框架,探寻机构精简及优化设置的科学决策依据,借助于柔性的组织文化与人文关怀,实施相对灵活且富有弹性的组织改革模式。
  • 高校人工智能发展研究
  • 高校人工智能发展研究
    李建龙,牛振东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加速,传统高校教学评价模式与数字化教育形态之间的张力日益凸显,对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充分挖掘人工智能在高校教学评价中的功能潜力,已成为推动评价改革的重要路径。从“技术-教育”关系的视角审视,当前人工智能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仍面临诸多困境,其根源在于技术与教育未能实现有效互构,导致评价效能受限。为此,提出“技术-教育”互构的实践路径,提升人工智能高校教学评价的实践效能,从技术-教育的协同、合力与互制三个方面,建设“教-学-评”过程性评价体系,促进人工智能高校教学评价的深度应用,构建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需求的人工智能高校教学评价体系。
  • 高校人工智能发展研究
    王思遥,黄亚婷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加速教育变革的同时,也衍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法律挑战与伦理困境。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不当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为倾向明显,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系统性危机,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通识教育等课程遭遇的价值性冲击最为显著。技术环境开放性与伦理约束规范性之间的失衡、教师支持缺位与同辈竞争加剧以及学业压力与学业倦怠催生的认知负荷是引发大学生不当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使用的风险感知能有效削弱压力情境下的机会主义倾向,显著增强教师支持对大学生技术失范行为的干预效用。可通过构建人机协同新型教育模式、建立技术应用伦理约束机制、强化教师智能教育领导力、促进教育评价体系范式转型等方式,降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风险。
  • 高校人工智能发展研究
    幸泰杞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教学体系和教学行动随着人工智能的迭代发展不断遭受挑战,人工智能发展对大学教学的理念、制度与方式等多个维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去中心化”可以被解读为一种权力、信息或资源的分散过程,拥有高自主性、创新包容性、高效联结以及公平性等特性,它旨在通过减少对中心权威的依赖,优化系统的整体效率、提升系统的透明度并加强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去中心化”可为遭受人工智能技术挑战的大学人才培养活动提供一种新的理念模式,加强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其价值实现和创新创造并保障大学教育公平。此外,需要强调去中心化模式应增强而非取代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去中心化可能带来的知识碎片化、质量下降、权威模糊以及价值虚无等潜在风险。
  • 学科建设研究
  • 学科建设研究
    靳天宇,李照宇,刘惠琴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关键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基于2016—2023年全国高校新增学位授权点数据,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研究生学科专业映射关系,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双重差分法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区域学科布局的影响。发现“十三五”规划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显著驱动了区域相关学科学位点增设。异质性分析显示,政策牵引效应在东部地区、硕士研究生层次、专业学位类型和学位授权审核机制中更加显著。建议构建前瞻性布局机制、落实分类发展机制、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健全动态调整与激励评价机制,通过系统施策,提升学科布局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适配度,推动学科专业结构持续优化。
  • 学科建设研究
    苏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是国家牵引交叉学科和新工科建设的重点领域。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2019—2025年高校自主设置人工智能新工科的学科数据,发现整体网络演化呈现“规模扩张、结构稳健”的特征,网络规模持续增长,网络密度等波动平稳;节点演化具有“中心稳定、外围调整”的特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支撑性学科始终是网络枢纽;核心-边缘结构演化呈现“核心扩容、动态更替”的特征,六个学科稳居核心区域,部分学科挤入或被挤出核心;网络演化主要是在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下,由人工智能支撑性学科与场景性学科联合驱动。未来要推动场景驱动的学科发展新范式,强化核心学科和中心学科的引领性,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探索超越学科建制的交叉学科发展新模式。
  •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李彦,蒋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拔尖计划”在创新能力选拔中呈现出识别效度与公平性之间的结构性张力。基于全国新生调查数据,采用准实验设计与结构分解方法,系统评估“拔尖计划”在创新潜质识别中的独立效应及其差异来源。结果表明,“拔尖学生”在创新能力上的表现显著优于普通学生,在控制家庭与学校背景后,优势依然稳健,显示选拔机制在创新能力识别上具有独立效度。分解分析进一步揭示,约66.8%的能力差异源于结构性特征效应,33.2%反映了选拔机制对隐性潜质的识别作用。研究指出,“拔尖计划”在识别创新潜质方面具有较高效度,但运行逻辑仍深嵌于社会分层结构。建议在选拔端强化多模态潜质测评,在制度端嵌入补偿性识别与增值评价,以提升识别效度并拓展机会公平的边界。
  •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鞠法胜,余秀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生对学业压力的应对方式形塑着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样态。基于937名大学生调查数据,探究学业压力对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学业压力呈现“双刃剑”效应:在促进能力特征发展的同时抑制了能力倾向性的提升;学业压力驱动大学生寻求“数字亲密”,但这一路径却成为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隐形屏障;“真实陪伴”强化了学业压力对能力特征的正向影响,但对能力倾向性影响有限;学业压力通过“能力建构-价值消解”的双重作用折射出高等教育中的“学习者悖论”。为提升社会情感能力,应合理调控大学生的学业压力源,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应对学业压力,强化大学生现实人际支持系统,构建学业压力下的学生双轨评价体系。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邢晓,陈新忠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博士生分流制度是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强化培养过程管理、提升培养质量、促进博士生多元成才等方面作用显著。博士生分流制度虽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仍面临价值彰显不足、主体协同性低、规则设计模糊、运行刚性不足以及制度场域互动乏力等困境,其根源在于微观层面个体惯习桎梏与主体能动性缺失、中观层面利益博弈导致的集体行动失灵及监督机制缺位,以及宏观层面制度与内外部环境的适配性冲突。据此,亟需从凝聚价值共识、强化主体行动、完善制度设计、改进运行机制、构建共生场域等方面进行优化。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魏庆义,张国栋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人文社科博士生学术意义感进行质性研究发现,个体学术意义感困境产生于学科知识生产特性与应用预期、学术场域负面因素与神圣化想象、认可需求与外界反馈间的三重“断裂”,此种“断裂”经由行动策略催化表现为学术意义感的虚无、异化与挣扎。面对学术意义感困境,人文社科博士生可通过“解释-调节”“嵌入-专注”“互动-获得”三种路径进行调适,实现学术意义感从“断裂”到“接合”。学术意义感的调适是浅层意义的崩解与深层意义的重构过程,也是人文社科博士生学术成长与品格塑造的重要节点。人文社科需要实现评价体系与生产范式从量化问责到社会共创再到意义再生产的转移,重塑知识生产的独特价值。
  • 职业教育研究
  • 职业教育研究
    姜晓燕,赵鹤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在地缘政治博弈升级、科技革命加速演进背景下,新一轮再工业化正在重塑全球竞争格局。各国再工业化被赋予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使命,与产业发展的科技赋能、绿色转型及全球产业链、创新链重构等趋势形成历史性交汇,对技能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技能人才培养不仅成为各国产业发展战略的关注焦点,而且已演变为国际竞争的重要赛道。重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被视为推动再工业化进程的关键路径。这一转型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打造覆盖生命周期的培养体系;构建开放包容的技能生态;重点培育兼具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技能型拔尖创新人才”。
  • 职业教育研究
    陈群,蔡连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工业革命浪潮中,制造业生产现场正加速从“物理空间”向“数字-物理融合空间”跃迁,这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角色定位和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驱动着“现场工程师”角色从“技术执行者”向“技术界面人”转型。基于组织边界理论,可构建出“物理”“社会”“心理”三重边界分析框架,以系统解构作为基于职业功能和工作场景划分范畴的“现场工程师”的跨界职能定位与核心能力谱系。当前我国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遭遇因边界区隔导致的三重阻滞:物理边界割裂产教资源流动;社会边界弱化校企协同效能;心理边界制约系统创新思维与工程伦理培育。为建构适配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中国特色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穿透物理边界,构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泛在化”技术学习生态;重构社会边界,创建以新型学徒制为核心的“共治型”现场工程师学院;消解心理边界,塑造以跨界创新为导向的“技术界面人”职业身份,以有效地实现破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