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 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张炜,刘怡,符新伟,张学良
    摘要 ( 55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激励机制方面,仍然需要认真总结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快推进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制度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改革应进一步以人为本,资产管理应进一步关注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的特殊性,评价改革应进一步加强分类评价,横向科研经费改革应进一步扩大科技人员的自主权,高校综合改革应进一步疏通激励机制的堵点,有效解决部分高校及其科技成果完成人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问题。
  • 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王义遒,胡显章,马陆亭,陈洪捷
    摘要 ( 18 )   可视化   收藏
    编者按:创新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均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是大学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智慧教育研究分会联合《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以“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为主题组织笔谈,精选文章,以飨读者。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曹雪萌,张蓝文
    摘要 ( 27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36所首批强基计划试点高校转段工作的相关文本,从“如何转段”和“转去哪里”两方面归纳转段的运行现状,发现试点高校结合政策要求与自身情况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工作办法,但需避免转段功能的简化;在政策空间内提供了多元去向可能,但需加强对学生发展选择的统筹安排和科学引导;虽意识到学段衔接的重要性,但尚未完成后续培养的完整布局。建议各试点高校把握转段“选育一体”的特色,发挥累积效应;基于学科特质和人才培养规律,深化多路径、高适切的实践探索;加强相关主体协同,行好多元人才培养的每一公里。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王牛,赵书艺,马莉萍
    摘要 ( 39 )   可视化   收藏
    高中学科奥赛之于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有重要作用。基于某“强基计划”试点高校本科生三年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定量与质性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学业表现、科研参与和能力发展三维度,比较奥赛生与非奥赛生在大学期间的发展。研究发现:奥赛生在大一、大二学业和科研参与显著优于非奥赛生,但优势随年级升高逐渐减弱;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上,奥赛生自我评价显著更高,且差距随年级上升逐渐扩大;强基生中,有无奥赛经历的学生学业表现无显著差异,但有奥赛经历学生的科研参与度更高。在为基于奥赛成绩的保送与强基计划破格政策提供实证支持基础上,建议针对学科特点与高校层次细化选拔标准,配套县域生源补偿机制,最终形成兼顾科学性与包容性的拔尖人才选拔生态。
  • 高校人工智能发展研究
  • 高校人工智能发展研究
    黄巨臣,王一栋
    摘要 ( 61 )   可视化   收藏
    促进人工智能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深化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重要议题,迫切需要深入探讨。基于此,从“AI排斥”转为“AI创能”视角切入,在厘清“AI排斥”与“AI创能”概念基础上,揭示“AI排斥”具体表现为思想排斥、制度排斥、组织排斥与知识排斥,发现其遵循认知观念、政策体系、组织系统、知识传授等因素在内的多种生成逻辑。作为对“AI排斥”现实困境的回应,“AI创能”在观念、制度、组织以及知识四个维度上推进了范式转变创新。为消除“排斥”,实现“创能”,尝试提出“创新理念+创设制度+创生组织+创变情境”四位一体联动式行动路径,以深化人工智能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
  • 研究与探索
  • 研究与探索
    《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
    摘要 ( 48 )   可视化   收藏
    持续20余年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与学术热点追踪评析,对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参考意义。对23家教育类最具影响力期刊的发文统计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产出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态势,公办本科高校是产出的主力军,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贡献占比较大,高贡献机构的占比优势持续保持,其他类型院校参与度低;同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境外机构等积极地参与到高等教育科研活动中,呈现出较强的开放性和融合性。结合关键词词频分析结果并综合多位专家意见后,凝练出本年度的高等教育研究十大学术热点,对其研究进展、主要观点、研究趋势展开分析研判。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谢心怡
    摘要 ( 35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型过程中,实验室研究方向对博士生培养的影响机制亟待关注。基于混合案例研究发现:当实验室从事开创性研究时,博士生将发展面向前沿的开拓创新能力,但开创性研究失败风险极大,一旦失败,博士生无法获得学术绩效;当实验室从事探索性研究时,博士生也将发展创新能力,但学术绩效难以得到保证;当实验室从事程序性研究时,博士生难以充分发展创新能力,却能取得较高的学术绩效。在过度绩效导向的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下,未充分发展创新能力的博士生却反而更可能被拣选。据此,应破除过度绩效导向的取人标准,在选拔与评价后备人才时以创新价值为基本导向,在项目资助时适度向从事开创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的博士生倾斜。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刘铖,余秀兰
    摘要 ( 28 )   可视化   收藏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发展在实践中常常遭遇困境,该现象是典型的学术漂移。“制度变迁说”“组织资源说”和“地位竞争说”是学术漂移成因的三个经典解释。通过个案的分析性推理对已有解释作出补充。“边界悖论”即学术志趣和制度边界之间存在的“越界”和“守界”的内在张力,是导致学术漂移的内在成因。具体而言,专业硕士发展需兼顾职业性和学术性,但学术志趣具有突破知识边界的本性,可能会导致学生层面的学术漂移。因此,需要区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不同的学术志趣,以保证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有效地分类发展,同时也需认可二者之间适度的边界渗透性。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谢鑫,蔡芬,王佳雨
    摘要 ( 29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多元原因及其复杂影响,对2024年全国学术学位博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第一,不同背景博士生的延期毕业原因存在显著差异,而论文发表的硬性要求较为普遍地加剧了各类博士生的延期毕业风险。第二,因导师课题组需要而延期毕业者较多为被动延期,其科研产出虽然优于按期毕业者,但学术能力增值和学术志趣发展的劣势明显。第三,为了做出更高质量的研究、因出国(境)交流而延期毕业者大多为主动延期,能够获得超越按期毕业者的学术训练质量。据此建议淡化对博士生毕业的论文发表要求,强化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将博士生的延期毕业情况适当纳入导师考核指标,提高导师指导质量。完善弹性学制,为拔尖创新博士生提供长周期科研支持。
  • 教师教育研究
  • 教师教育研究
    徐伟琴,高文心,岑逾豪
    摘要 ( 23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研究对提升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然而,实践中许多教师的教学学术研究意愿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呈现出“强意愿、弱行为”的悖离现象。基于21位高校教师的访谈资料,分析其教学学术研究意愿和行为的形成、悖离与演变逻辑。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学术研究意愿是其教学学术研究认知、效价评估与行为控制力复合驱动的结果;教师的教学学术研究行为并非完全是教学学术研究意愿的产物,教学学术研究行为阻力强于动力、教学学术研究计划不当、教学学术研究情境线索不利,是导致教师教学学术研究行为与意愿发生悖离的根源;教师教学学术研究意愿和行为会随着教学学术研究情境线索的变化而发生动态演变。未来,院校管理部门可重点优化指令性、示范性、资源性和个体性教学学术研究情境线索,推动教师深度教学学术研究行为的形成。
  • 教师教育研究
    张迅,郭建鹏,王易,邵征锋
    摘要 ( 30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全国高校教师调查数据,采用潜在剖面分析首次系统考察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类型、特征及预测因素。结果发现,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可以分为低倦怠型(62.1%)、相对高倦怠型(27.1%)、低成就感型(5.8%)和精疲力竭型(5.0%)。其中,低倦怠型工作表现最好,低成就感型次之,精疲力竭型和相对高倦怠型表现较差。组织情感支持、组织工具支持、科研压力、教学压力和教研平衡压力能够显著预测不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类型。基于此,高校应当针对不同倦怠类型教师提供适切的组织支持;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提升教学工作的成就感与获得感;完善岗位分类管理制度,缓解教师教研平衡压力。
  • 职业教育研究
  • 职业教育研究
    邱懿,郭建如
    摘要 ( 33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特别是大型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是新时代破解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难题的关键之举。大型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是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需要,是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大型企业举办职业教育还存在着政策供给不足、办学定位摇摆、教师角色不清等现实问题,影响着我国大型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定位,发挥大型企业办学的先天优势;完善成本分担和资源转化机制,提升大型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创新多方协调和信息沟通机制,构建良好的外部生态。
  • 职业教育研究
    徐时清
    摘要 ( 23 )   可视化   收藏
    产教科深度融合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校企共同体多跨协同模式以“多跨”“协同”为核心要义和实践指向,有效促进产教科融合融汇融通、协同高质量发展。该模式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它以协同论为理论基础,是一个以多跨主体为各子系统,以多跨平台为重要序参量,以多跨协同机制为自组织原理,以多跨功能为协同效应,共同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其实践路向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共治组织、共治利益、共治行为等构成的多跨主体协同共治;二是开放共建、耦合共建、链化共建等构成的多跨平台协同共建;三是顶层规划共融、项目驱动共融、循环互动共融等构成的多跨功能协同共融。该模式为产教科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