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稿
  • 特稿
    刘伟;管培俊;董奇;王定华; 谢维和;马陆亭;阎凤桥;周晓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专稿
  • 专稿
    张炜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初级阶段,伴随学生规模继续增长,结构也应不断优化。20世纪后期,美国学者、智库和政府机构对于其高等教育学生规模预测的误差较大,原因之一在于对学生结构变化预判不足。采用趋势外推,GDP、人口、适龄人口单因素,以及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和适龄人口双因素等方法进行测算,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规划目标有望再次提前实现。在继续关注学生规模和规划目标的同时,应认真思考学生的多样性趋势,提升学历层次结构,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适度超前布局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明确职业教育定位,发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完善成人教育政策法规体系,拓展非学历和非全日制教育,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中级乃至高级阶段。
  • 专稿
    徐小洲;郑淑娴;韩冠爽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与形态。当前,教育国际化面临新冠肺炎疫情泛滥下的教育分隔、狭隘民族主义思潮下的逆全球化、信仰冲突环境下的信任危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伦理危机等新挑战。同时,国际经济社会大变革、智能科学发展、人类共同难题、人口全球流动等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转型带来新机遇。面向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体系必须适应未来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通过优化整合价值、目标、项目、资源等组织要素,重构国际高等教育合作新思路;通过构建国际科研协作体、国际教学联合体、国际治理共同体等组织模式创新,重构国际高等教育合作新框架。
  • 教师教育研究
  • 教师教育研究
    周光礼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学术系统是由院校与学科构成的矩阵系统,大学教师既从属于院校,又从属于学科。前者是有形学院,后者是无形学院。大学教师评价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有形学院的绩效评价,另一个是无形学院的同行评价。有形学院的评价聚焦教学和人才培养,重视绩效评价和科层式治理;无形学院的评价聚焦研究和学术产出,强调同行评价和学术自治。破“五唯”立新标应该立足学术系统的底层逻辑,从院校和学科两个维度改革大学教师评价体系。院校维度的评价改革必须树立以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评价大学教师的根本标准,学科维度的评价改革必须树立以前沿突破论英雄的杰出人才新标准。
  • 教师教育研究
    汪燕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接力教育研究生院为代表的新教育研究生院是美国教师教育“革命派”意图取代传统大学教育学院的争议性新举措。“接力”以教学实践为中心、注重绩效与问责、以学校教师为教师教育者并形成特许学校教师招生-培养-就业的闭环。“接力”在以注重实践和问责以及关注教育公平为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相应的质疑。合理借鉴“接力”经验,我国可研制核心实践能力体系以充实教育实践课程、面向薄弱地区定制化培养师资、提升教师教育机构的质量问责意识并构建多样化的职前教师教育模式。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研究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研究
    林健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作为担负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的四类战略人才之一。以这类人才的教育培养为主线,在阐述其使命担当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核心要素和主要环节展开讨论,包括卓越工程师类型与培养层次、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各类高校分工合作、人才教育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改革、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工科教师队伍建设、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等,以期为相关高校提供建议和参考。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研究
    叶金鑫;韩钰;张江龙;刘科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聚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新时代要求,明确了校企协同机制构建的核心地位,结合国内外卓越工程师校企协同培养的现状,通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探索,构建了“STEP校企协同育人体系”,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校企协同机制中现存的结构不健全、供需不匹配、产教不协同等突出问题,打造了产学研多方协同的技术创新和工程教育共生体,推动了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内涵式发展。
  • 高考改革研究
  • 高考改革研究
    吴宇川;丁延庆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6年、2018年、2019年山东省高考录取面板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身份效应客观存在: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能够显著提升专业生源质量,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提升作用强于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身份有所“升级”的高校群体获得的专业生源质量提升更加明显;但如果不分学科讨论,截至2019年,“双一流”建设并没有明显的学科身份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科是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对专业生源质量没有显著影响。此外,分学科讨论时,医学、信息技术学科在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后生源质量显著提升,人文社科、理学学科生源质量的提升较为短暂,而除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以外的其他工学学科以及经管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后生源质量有所下降。
  • 高考改革研究
    崔海丽;朱红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某所“双一流”建设高校2020级与2021级本科新生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重点考察高中-大学衔接活动经历对学生大学入学时专业兴趣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比较不同活动对强基新生和统招新生专业兴趣的影响差异。发现高中社会实践调查和生涯教育活动显著正向影响大学新生的专业兴趣,这两类活动对强基新生专业兴趣的预测作用同样明显。为提升学生(尤其是强基生)的专业兴趣,基于高中-大学衔接培养的视角提出高中组织系统化、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与生涯教育活动,以及与大学合作提供科学探索机会和升学指导服务等建议。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周海涛;林思雨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加强人才自主培养是实现国家自主创新的根本途径,加速博士生自主培养是当务之急。需激发内生动力,引导博士生增强科研自主性、提高导师指导科学性、强化高校培养主体责任;优化能力结构,提升问题提出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论建构能力;改进评价方式,突出质量导向、同行评价和过程评价;完善学习制度机制,持续改进学习支持制度、健全分流退出机制、夯实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制度。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林焕翔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一所国家重点化学实验室内的博士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积极塑造“内部人”的身份搜集田野资料并分析他们日常学术生活中的个体时间体验。研究发现,毕业压力使博士生的时间感知方向发生逆向变化,随之而来的焦虑心态使他们处于加速前进的生活节奏中;关键事件的出现会影响博士生主观感受到的时间流逝速度;实验室内特定的时间制度冲击并形塑着博士生自身的时间结构,但他们也可以发挥主体性来调整时间体验。重构博士生就学期间的时间体验,需要通过外部学术环境的变革、博士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以及导师的帮助共同构建更加正向的时间体验。
  • 劳动教育研究
  • 劳动教育研究
    时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要建立在各自特质基础上,构建普适性与独特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高校劳动教育具有教育性、专业性与服务性特征。按照学科与实践两类课程形态,结合校内与校外两个空间场域,根据通识-专业-素养的逻辑路线,搭建劳动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融合课程与素养拓展课程架构。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培养的难点,打通课程校地协同推进的堵点,消解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的痛点,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有序实施。
  • 劳动教育研究
    曲霞;李珂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是明确并保障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使命、实现大中小学贯通推进劳动素养教育的必需之举。调研显示,各高校对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开课形式、课程内容和学时要求各异,亟待明确方向,加强规范引领。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规范化建设,应认真落实底线要求,科学定位课程性质与目标,合理规划课程结构与内容,建立健全课程教学管理机制,逐步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同时,要辩证地处理好规范性与灵活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短期性与长期性等多对关系,为该课程的规范成熟和高校劳动教育的落地落实打好根基。
  • 职业教育研究
  • 职业教育研究
    张晨;马树超;杨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职教法》提出要“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其中“协调发展”是对旧版《职教法》的继承,“统筹推进”是对旧版《职教法》的发展。该条款对于改变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规模结构、经费结构和各地发展不协调现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当务之急,是要抓住“规模”和“经费”这两个结构性指标“不协调”的问题,一方面,要依法落实各级政府“统筹推进”的主体责任,做到“不缺位”;另一方面,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依法开展“校企合作”,做到激发办学活力“不越位”。
  • 职业教育研究
    邹宏秋;许嘉扬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三教”改革作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过程中的一项系统性工程,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日益深刻,“三教”改革的政策亦呈现出操作性持续提高、目标导向性显著增强、改革指向性不断明确、发展战略性日益凸显等特点。但与此同时,“三教”改革也存在着教师团队信息素养不足、教材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和技术迭代以及教学过程中教技分离、监控缺失等问题。职业院校要在把准政策旨归、遵循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一般规律的前提下,紧密围绕“谁来教、谁来学,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这些根本问题,针对“三教”改革存在的实际问题,一是构建高质量“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二是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活页式、手册式的新形态教材,三是推动多维空间、线上线下、做学合一的教学方法改革,四是构建功能完善的监测评价与改进机制,通过凸显类型特色、增强适应性的“三教”改革,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迈进新阶段,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