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稿
  • 特稿
    谢维和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主要特征之一——大学生群体的内在差异性不断扩大的现实出发,从历史与现实、社会文化背景、地区与个体本身三个方面描述这种差异性,以及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性的时代要求,进而从增加课程数量、丰富课程类型,以及改革学程时长的角度,分析大学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与途径,特别是分析了学程改革的难点及其对大学教学管理与教师的挑战。同时,从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培养,构建大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制度空间的层面,进一步阐明这种课程与学程改革的意义与价值。
  •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林苗羽;王建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质量发展"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理念。高质量发展要求高等教育转换既有的经济思维,以人文的方式促进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利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提出的议题,无论在观念重塑还是在实际建设中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都有重要启示意义。在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既要在人才培养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也要肩负社会责任以维系共同利益。只有从更加综合完整的视野看待高等教育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 高考改革研究
  • 高考改革研究
    阎琨;吴菡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高考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变量较多的系统性工程。目前学界系统地探究新高考改革所遭遇的现实困境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使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不同省份、不同批次参加新高考改革的13名教师及1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新高考改革的现实困境模型。研究发现新高考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可行性、公平性、科学性3个范畴。其中,可行性是制约新高考改革能否顺利推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公平性和科学性是制约新高考改革功能的最基本的价值范畴。
  • 高考改革研究
    南晓鹏;王新凤;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高考生源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是了解高考改革成效和学生学业质量的重要指标。基于试点省份大规模问卷调查发现:新高考生源大学生在总体学习适应性、认知与学习能力、学习投入与专业知识、学习环境、学习策略适应性五个方面表现较好,但在课程与教学安排方面存在适应困难的情况。新高考生源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既受个体、家庭因素的影响,也因新高考改革措施与成效、学校的学习支持策略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家庭背景因素,更应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探索适应新高考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 高考改革研究
    杨倩;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公平、适切与卓越是高考科目改革的三大价值目标。在改革过程中,部分学生期望通过弃考物理来增加大学入学机会,导致物理选考人数下降,对个体未来职业发展与国家科技人才培养造成不利影响。利用相关数据探讨弃考物理是否有助于提升入学机会,发现选考理科科目的入学机会均高于选考文科科目,其中尤以物理的机会最高。同时,低学业成绩、农村、薄弱学校的学生以及女生对理科的逃避将会加重他们在入学机会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因此,高考科目改革应注重动态、量化考察不同群体学生的选考科目偏好以及高等教育机会分化状况,并通过建立系统的高中学校升学指导机制、加强高校招生改革等促进学生理性选择高考科目,推进高考改革三大价值目标的实现。
  • 教育评价改革研究
  • 教育评价改革研究
    杨佳乐;高耀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深知识是科研工作的逻辑起点,当下高校科研人才评价出现的评价标准SCI/SSCI至上、评价方式一刀切、评价口径限于学科和评价方法崇尚量化的现实困境需要回归知识本源探寻破解之道。伴随知识评价标准从全球转向本土、知识生产方式从同质转向异质、知识学科边界从清晰转向模糊、知识增长动力从完全理性转向有限理性,高校科研人才评价制度也亟待重构。改革方向包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人才评价标准、细化科研人才分类评价方式、探索交叉学科科研人才评价以及遵循规律综合评价科研人才。
  • 教育评价改革研究
    夏欢欢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评价需回归教育本质,对大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能改善教学,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大学生学习评价融入评价即学习理念,评价内容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素养,评价方法从管理主义走向建构主义,更加强调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建构。针对当前大学生学习评价的前沿趋势,反思我国大学生学习评价面临的挑战,提出未来改善我国大学生学习评价的建议:更新评价理念,注重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建构;重视大学生学习素养,不断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转变教学评价策略,把学习者放在评价的中心;平衡大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外部张力。
  • 教师教育研究
  • 教师教育研究
    陈文博;杨文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7—2018年间我国31所大学校际动态面板数据,使用系统GMM方法分析大学教师职称结构与学术资源及学术产出关系,发现正高级职称教师对课题项目数和经费具备显著正向影响;正高级和副高级职称教师对学术产出具备显著影响;教师职称结构与资源获取及学术产出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正高级、副高级职称教师达一定占比后,课题项目数、课题经费、学术产出分别可达到理论最优。基于此,相关主体可通过优化教师职称结构、变革人事管理制度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教师教育研究
    刘俭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简·奈特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理论为基础,以高等教育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大学专任教师为分析主体,运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统计学工具,分析了这一群体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学专任教师的某些样本特征对动因产生着不同的影响;总体的负面影响远远小于总体的正面影响;部分因素之间的一致性吻合反映了当前院校层面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处于良性发展的状态。提出应在院系内部就大学专任教师对国际化达成相对统一的认识;应鼓励大学专任教师从更多元化的视角推动院校国际化发展;应特别关注大学专任教师从院系国际化发展中所获取的好处;应激发大学专任教师开展国际化的驱动力并做出适应性调整等建议。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郭二榕;张熙;刘天子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申请-考核"制迅速扩散于国内高校的背景下,作为人才选拔基本单位的系科如何实施该制度尚未得到深入研究,且改革成效仍有争议。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基于一所典型高校博士生导师的视角,系统地探讨不同学科的"申请-考核"招生实践及其异同,分析不同招生实践下的改革效果。研究发现,由于学科知识认识论和共识度等学科文化的不同,各学科在笔试、面试和导师安排等环节的具体实践存在差异;在取消笔试、将导师个体权力与导师组权力有机结合的情况下,博导对"申请-考核"制的效果评价更高。据此建议,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应维护集体共治,尊重学科文化,平衡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刘霄;谢萍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是反映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多元化,学术创新能力之外的通用技能也越来越重要。基于《自然》杂志2019年"全球博士生调查"得到的15个国家的5 383位在读博士生的数据,利用OLS回归、似不相关回归和门槛效应模型等方法,分析自主学习和与导师互动两种时间投入与博士生学术和通用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博士生的通用能力较好,但学术能力不足。在所测度的时间投入范围内,博士生的两种能力并非随自主学习时间的增加而一直提高,而是呈三次曲线的关系。分样本回归的结果保持稳健。另外,与导师互动的时间投入不仅显著促进博士生的两种能力发展,还相对延缓下降拐点的出现。博士生与其自己"蛮干",倒不如多与导师交流,获得导师的指导,进而"巧干"。
  • 比较教育研究
  • 比较教育研究
    孙进;郭荣梅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融通是指两个教育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和衔接的通道,或它们在课程、教学和资格证书等教育要素上得到结合或融合。德国曾长期存在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相隔离的问题,但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已探索出三种主要的融通模式:双向贯通,指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存在着转换与衔接的通道;交叉结合,指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教学要素进行结合;趋同融合,指开发整合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跨领域课程,代表着融通发展的最新趋向。德国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融通具有形式多和程度深的特征。教育决策者的宏观引导、国家资格框架等相关制度建设、利益相关者的密切合作、高质量的科研支持是推动这一发展的主要因素。
  • 研究与探索
  • 研究与探索
    张文东;雷培梁;孙柏璋;林晓萍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两岸关系的一个战略性构图和可行性发展路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具体应用与生动实践。高等教育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是两岸融合发展的引擎。聚焦两岸融合发展需求,构建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体系,形成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教育支撑体系。
  • 研究与探索
    魏春艳;方益权;衡孝庆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知识形态理论的分析,新工科知识形态表现为技术科学。新工科知识生产的场域位于"新巴斯德象限",其目的是在应用语境中解决工程现实问题,知识生产模式具有跨学科协作性。新巴斯德象限内涵的产教交互性、应用语境中产教边界的交融性、知识生产组织方式的协同性和异质知识生产主体的自反性构成新工科知识生产与产教融合耦合的内在逻辑,从而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空间,打破产教场域界限构建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产教融合互生互进等路径,形成新工科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促进新工科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
  • 职业教育研究
  • 职业教育研究
    赵志群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职业教育是独特的教育类型,开展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教学论是研究"如何教授一个职业"的科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职教教师培养的基础性学科。从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概念和特点出发,考察普通教育教学原理对职业教育的适切性。职业教育要为学习者创造更多自主学习机会,同时保持学习作为实践共同体集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应实现工作场所学习与院校学习的融合,通过综合性学习任务,确保学习者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社会发展塑造了职业教育新的学习范式,为职业学习赋予了丰富的社会意义,如何兼顾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 职业教育研究
    李胜;徐国庆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职业本科教育的兴办造成了对职业专科教育办学的挤压与挑战,但从政策指向、产业结构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素分工、国际职业教育办学经验看,职业专科教育仍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面对挤压与挑战,职业专科教育需要与职业本科教育错位竞争,核心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即职业专科教育定位于专门化技能人才,职业本科教育定位于专业性技能人才。职业专科教育要基于这两类技能人才的工作内容特征对比展开课程内容的错位设计。为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职业专科教育发展的关键是立足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强化办学特色;以及在规范专业设置、深度推进课程建设、深挖校企合作育人功能方面提升办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