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高等教育数字化研究
  • 高等教育数字化研究
    张炜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数字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我国已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按照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比重需要提升,职业继续教育应坚持职业院校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与兴趣爱好课程并重,高等继续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应以统筹三教协同创新为基础,以教育数字化提升创新能力,以数字科技创新深化不同教育之间的协同创新,以加强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 高等教育数字化研究
    陶金虎,郄海霞,王世斌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水平数字能力是工程人才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以自我决定理论、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为指导,基于fsQCA模型分析了1 801名学生数字能力生成路径。结果显示,高水平数字能力包括“角色压力-个体参与、工作要求-资源支持、复合条件协同、自我诱发驱动”四条生成路径,低水平数字能力包括“压力回避-自我冲突、压力束缚-资源抑制、感知脱敏-被动适应”三条生成路径。工具资源或教师要求投入是数字能力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内外部关键因素失调致使数字能力低水平发展,多元组态构型催发类个性化的管理模式,数字能力动态转向的核心是“扬长补短”。未来要依据个体数字能力生成路径,确保核心要素供给,平衡内外部关键因素建设,切实提供多元化发展通道。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刘军男,杨颉,沈悦青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背景下,激发和培养“拔尖学生”的远大学术志向是我国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有利于深入探讨“拔尖学生”学术志向的发展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对S大学的15名“拔尖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和数据分析发现,“拔尖学生”的学术志向包括教育志向与学术职业志向,其受到学术兴趣、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和环境感知四个核心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构建了复杂的影响机制。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贺威姿,易红郡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数智技术的创新与迭代需要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适应数智时代的发展与要求。量子管理视阈下的数智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需协调好三种关系:人才素质的内在属性与外在要求、管理模式的客观性与建构性及管理思想的分野与契合的关系。数智技术供给与量子管理理论的融合运用是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实践理路。具体表现为:锚定“量子自我+数智公民”培育目标,锻造“量子组织+数智调控”培育结构,形塑“量子系统+数智系统”培育生态,营造“量子社会+数智空间”培育社区。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实践中既要承认量子管理范式的建构性责任,也要尊重科层管理范式的客观性事实,达成量子管理与科层管理的二元统一。
  • 高考改革研究
  • 高考改革研究
    肖立宏,薛海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学生高考选科匹配度关系到学生的高等教育获得,也关系到高校和院系的发展。通过对北京市新高考选科利益相关者的访谈和学生问卷调查采集的数据,分析生涯规划指导对学生高考选科匹配度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生涯规划指导显著正向影响学生高考选科认知;高考选科认知显著正向影响高考选科匹配度;高考选科认知在生涯规划指导和高考选科匹配度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父母教养方式在生涯规划指导和高考选科认知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家庭居住地不具调节作用。据此,需以提升学生高考选科认知水平为目的,大力提升生涯规划指导的成效;重视学校软资源建设,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倡导父母采取合理的教养方式,尤其需要重视对非城区家长的引导和帮助。
  • 高考改革研究
    袁旦,方萌萌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高考改革强调“选择性”教育理念,其直接体现就是取消文理分科、实行科目选考制。将学生科目选择动机分为兴趣型、策略型两种,尝试构建科目选择动机与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专业承诺、专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模型,考察两种动机对专业满意度的直接影响以及专业承诺在动机与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通过对浙江省高考生源的1 273份调查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学生选科的兴趣型动机要高于策略型动机,兴趣型动机在性别、父亲学历上存在显著差异;两种动机均会对专业满意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兴趣型动机影响更强;专业承诺在兴趣型动机影响专业满意度时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策略型动机影响专业满意度时则具有完全中介作用,且在两种动机各自影响路径中,情感承诺的中介作用比经济承诺更大。研究表明,学生按兴趣选科更有利于大学的专业学习,因而在新高考改革之下更需引导学生从兴趣因素选择考试科目。
  •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李文烨,徐伟琴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专业认同理论构建大学生学习投入模型,以课程获得感为依据对学生群体进行区分,分析专业认同和学习动机在不同群体中发挥的作用和构成的影响机制。潜在剖面结果显示,按照课程获得感的高低,学生群体可被分为“浅层挣扎者”“普通探索者”和“深层参与者”。链式中介模型结果显示,不同群体中学习投入模型呈现出不同的结果,“浅层挣扎者”以内部动机为唯一的学习投入动力,“深层参与者”则有着多元化的学习投入动力来源。基于此,课程设计应关注学生需求,避免“专家盲点效应”;同时树立多元的学习动机观,将专业认同与课程获得感“搭配使用”;以课程获得感为支点,实现学生学习类型的积极转变。
  •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黄玲,韩婷芷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影响本科生专业选择的众多因素中,院校政策的规制效应尚未得到深入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基于38所高水平大学的115个专业选择政策文本分析结果,编制并发放1 160份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院校政策通过设定学生专业选择的程序、范围、时间、机会以及限制条件规制本科生专业选择行为;院校政策空间对学生专业选择的规制经由学生对院校政策的感知实现。故院校应当继续完善以转专业为主的各项专业选择政策,拓展专业选择范围、简化专业选择程序、减少专业选择时间与机会限制、降低专业选择限制条件,拓展学生专业选择政策空间,提升学生政策评价、认同与感知水平,以增强学生专业承诺与专业归属感。
  • 教师教育研究
  • 教师教育研究
    肖瑜,刘振天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教师冷落教学已成普遍现象。基于政策工具和教学要素二维框架,以4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21所普通本科院校在2013—2023年间制定的170份教学类政策为分析对象,探究这一现象形成的政策逻辑。研究发现,这类政策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不利于其教学能力的提升。政策工具上,强制型工具占主导而激励型和建设型工具占比较低。教学要素上,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占比较低,且教学方法重技术轻人文。二维交叉上,教学评价缺乏激励型工具,教学内容缺乏组织建设型工具,教学方法则缺乏能力建设型工具。政策工具和教学要素的非均衡以及二者交叉的低匹配都会导致教师陷入不愿教、不会教的窘境。未来,高校政策的制定应加大激励型工具的使用力度,实现教学政策工具的全过程供给,提高政策工具与教学活动各要素的匹配度。
  • 教师教育研究
    翁登朝,卢彩晨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启动“国优计划”,组织高水平大学为中小学培养高素质教师。然而,试点高校在执行“国优计划”过程中却面临招生选拔、课程设置、实践模式等诸多困难。研究发现,美国高水平大学通过兼顾目的与能力选拔学生、设置主次分明多元灵活的课程体系、设计层层递进构成闭环的实践模式、组建具有丰富经验的跨学科教师团队等举措实施教师教育。建议试点高校在实施“国优计划”过程中,兼顾考察申请者攻读目的与攻读能力、提高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灵活性、设计不断深化的实地实践模式、加强教师之间沟通协作,以确保新型教师教育质量。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蔡芬,高耀,汪霞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个人-环境匹配能够为理解和优化我国博士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新视角。对博士生问卷数据和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一致性匹配对创新能力自评的正效应较弱,对创新成果有负效应,这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的传统假设相悖,可能反映了博士生培养的独特情境。在要求-能力匹配方面,论文发表要求对创新成果有正效应但对创新能力自评无影响,容易加剧发表的“内卷化”。研究方法和知识、学位论文创新性要求对创新能力自评有正效应。资格考试、课程任务要求对学术创新能力缺乏积极作用且更容易达成匹配。在供给-需求匹配方面,经济资助、科研项目、同伴支持对学术创新能力有正效应,但经济资助供给的匹配度亟待提高。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朱华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3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2 148名学术型博士生的调查数据,分析知识共享对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博士生知识共享水平较高,学习投入有待提升,科研效能感明显不足,发展型科研创新能力略有提高,任务型科研创新能力稍微下降。博士生知识共享显著正向影响学习投入、科研效能感及科研创新能力。博士生学习投入在知识共享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关系上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而科研效能感在知识共享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关系上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学习投入及科研效能感在知识共享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关系上具有链式中介作用。为促进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发展,大学要重视博士生知识共享的价值及作用,疏通知识传播渠道;创设良好培养环境,强化博士生学习投入;增强博士生科研效能感。
  • 职业教育研究
  • 职业教育研究
    尉淑敏,和震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技术、经济、社会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下,技能需求处于动态变化中,推动技能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应变举措。工作自动化和技能变革、全球化发展和产业转型、人口变化和社会公平等各方面诉求共同推动着我国的技能转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实现技能有效供给的重要载体,在推动我国技能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技能培养目标上导向性不强、技能培养过程中适应性不足、技能培养制度中公平性失衡、技能培养评价上系统性缺失等问题。基于此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推动技能转型的实践路向: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标准更新机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机会均等;强化技能核心地位,开展多元系统评价。
  • 职业教育研究
    王俊杰,林玲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家大力推动科教融汇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紧密对接产业发展、直接服务经济的教育类型,具有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社会服务领域积极作为的潜力,建设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是促进科教融合的重要抓手。通过对概念验证中心产生背景、内涵、功能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梳理,考察了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施情况,从功能定位、技术成熟度指标、服务范围和资本嫁接等角度分析了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逻辑。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概念验证中心作为主要实践案例,提出了促进职业院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发展路径,旨在为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思路,助力科教融汇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