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任友群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新征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打造高质量高校教师队伍,要坚持不懈推进高校教师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高校教师思想之基。高校教师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义,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工作实践。高校教师要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发展贡献智慧。高校和教育部门要全面构建教师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环境场域。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朱旭东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推进师范教育改革创新,是把握“两个大局”、建设教育强国和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的迫切要求,需要从制度、体系、体制和机制四个方面入手。在制度上,要推进资格制度、学位学历制度、招生制度、专业标准制度、专业认证的循证制度的改革创新,在体系上主要体现为以“五育”师资培养体系构建等为内容的改革创新,在体制上要围绕加强党对师范教育的领导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在机制上要全面推进协同育人等机制的改革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是推进师范教育改革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王传毅,辜刘建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高校应坚持以德为先,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人才战略布局,持续充实教师队伍规模;加大统筹支持和资源共享,促进区域教师队伍协调发展;创新高水平师资引育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开放办学汇聚资源,建设产教融合的教师队伍;全面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预备军”。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张伶俐,成一川,叶长胜,李家成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及国内外系列文件均明确强调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教师队伍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对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全球教育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及区域性挑战,银龄教师支援计划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化路径。现阶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银龄教师优化高校教师队伍肩负着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时代使命,也承担着引领师德师风建设、指导教学科研工作、支持高校学科建设等关键任务。为推动银龄教师持续服务高校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需要优化体制机制、健全支持体系、营造参与文化。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葛道凯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冠疫情对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产生着广泛而又长期的影响。后疫情时代,强政府的治理模式、全球发展格局的全面博弈、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社会矛盾的表象化、高等教育高质量普及与学龄人口剧增以及社会的数字化转型等都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的挑战,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扩大规模和精英教育、更加重视调整结构与方向引领、更加重视任务驱动的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更加重视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变革、更加重视基于普及化和数字化的教育过程再造、更加重视多样化的国际合作交流。后疫情时代加快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政府的统筹、全面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需求能力、全面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化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进而创新高等教育发展路径,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刘振天,赵志强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科学分类是推动大规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研究欧美国家主流的高校分类模式与经验发现,无论是单轨体系还是双轨体系,均由其内在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以及外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共同形塑而成。我国高等教育因后发特性,多从外部层面理解并推行分类体系建设,从而造成了趋同化困境。这种困境具体表现在不同层次定位、不同科类性质、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分类趋同化和同类高校的内部趋同化。其成因与政策和资源驱动、历史与文化观念制约、“合法性”身份诉求和评价单一化导向密切相关。为构建合理的学术与应用双轨体系,需要持续深入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兼顾高等教育内在差异与外在价值,建立公平和绩效并重的拨款机制,重构科学的分类评价体系。
  •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沈红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研究型大学继承了研究型大学的某些基因,但又具有研究型大学之外的创新输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国家。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已表现出不同于既有研究型大学的内在特征和发展样态,但在某些方面也体现出发展空间的有限性。在讨论了新型研究型大学兴起的条件后,提出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坚持三维创新:一是国家重大利益和高等教育系统自身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持续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需求;二是高等教育体制特别是办学体制要给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持续发展不断提供创新的体制保障;三是从组织基础、权力基础、资源基础等方面提出使新型研究型大学得以持续发展的创新的运行机制。最后强调,新型研究型大学要能够存活下去、持续发展且兴旺发达,必须依赖于整体社会建构起由需求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所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生态。
  • 区域高等教育研究
  • 区域高等教育研究
    周光礼,耿孟茹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是雄安新区打造全球科学、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关键一环。基于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关系,以面向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为常模团体,从高校知识创新驱动、企业技术创新驱动两种模式出发,结合常模参照法与回归预测模型对不同人口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下雄安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及结构进行预测,并据此提出构建雄安新区高等教育系统的建议。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吴立保,黄丹,祝成林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情景特征与个体特质视角,结合特征激活理论,通过调查1 071位博士研究生,采用层级回归方法,探究主动性人格、组织创新氛围和知识分享对博士生科研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主动性人格特质不仅能直接影响博士生科研绩效,还能通过知识分享对创新型科研绩效产生间接影响,良好的组织创新氛围能够显著调节低主动性人格水平个体的知识分享水平和创新型科研绩效。为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建议培养单位重视招生考试中主动性人格水平这一个体特质的考核,激发博士生个体知识分享意愿,提升知识分享能力,注重组织创新氛围的营造。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马小婷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时间是检视现代社会生活结构和质量的基本模式。博士生行动取向、学术生活和时间体验会通过时间规范、截止期限和时间规章来与整个时间系统需求进行协调和兼容。基于博士生个体叙事视角,对他们日常学术生活中的时间结构进行质性分析发现,博士生的读博旅程在时间加速下的不同阶段生成的时间体验和主观感受是不同的,分别为:阈限过渡阶段的时间积累与失序、陷入加速循环阶段的时间规训与赶工、主动走出竞速漩涡的时间自由与增能。摒弃量化、加速和竞速的时间观,探寻个体与制度环境、时间结构的共鸣关系,重构博士生的学术时间观。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陈立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生学术写作“眼高手低”现象是当前研究生培养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194名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认为“知-信-行”是“眼高手低”现象的主要形成机制。就学术写作运行逻辑而言,“知”是基础,“信”是关键,“行”则是外在表现。针对研究生学术写作“眼高手低”现象中熟知非真知:知识“拿来”不会用;似信非信:态度“消沉”不坚定;行之惟艰:行动“缓慢”难始终的三阶段问题,提出研究生需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图谱,坚定学术信念并保持积极学术心态,践行学术写作以确保行动在场。
  • 比较教育研究
  • 比较教育研究
    苑健,雷庆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工程师良好有效的沟通能力对工程实践及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需要进行沟通与协调,当前全球经济合作和新媒介的出现对工程师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著名工科高校都把沟通能力课程纳入工科学生培养计划,教学实践证明沟通能力课程能够促进工科学生专业成长。美国高校沟通能力课程设置有两种方式:在通识课程中开设沟通能力课程和在专业课程中开设沟通强化课程。这两种方式各有其优势与局限,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可实现的方式。
  • 职业教育研究
  • 职业教育研究
    庄西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职业教育现代化既是指职业教育发展到某一时间节点的状态,也是指职业教育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过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指的是基于职业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立足中国发展需求和本土实践,探索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它充分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特色、社会职能特色、发展环境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呈现出多元体系的互融互通、多样区域的均衡发展、多维共进的办学格局、多边共赢的国际品牌四个特征。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应坚持统筹推进,发挥央地联动的治理体制优势;坚持类型定位,彰显职业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坚持服务发展,促进个人发展和国家需求有机统一;坚持开放包容,打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
  • 职业教育研究
    梁克东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致力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升,是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是由治理主体、治理共识、治理工具和治理成效等构成的治理系统,其运行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识别、理解及定位为起点,以此统领治理共识、指引治理主体、规约治理工具,治理主体开发并运用治理工具取得预期治理成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剖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现实,发现在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治理共识的有效达成、治理工具的科学供给、治理成效的持续改进等方面仍面临不少挑战。为此,应着力构建治理主体良性互动长效机制、发挥治理共识激发内源动力作用、优化治理工具多元互补供给结构、提供治理成效持续改进动力源泉,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提升提供行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