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稿
  • 专稿
    谢维和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的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阶段中,面对世界发展的诸多不稳定因素和变量,中国教育的发展在进一步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同时,必须选择走自己的道路。这种选择具有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途径。
  • 专稿
    邬大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并迅速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在历史的"拐点"上,重新认识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和本质,探索一个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路径,既是高等教育大国应有的理论自省,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客观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详细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西方产生的背景,揭示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和本质,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阶段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优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制度保障,高质量人才培养是普及化阶段的重要任务。
  • 教育评价改革研究
  • 教育评价改革研究
    张炜;邓勇新;辛越优;叶民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是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途径。以我国9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为样本,采用结构化访谈、德尔菲法和专家打分法筛选出核心指标并确定指标权重,初步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多元分类模式的高等工程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工科优势高校侧重"创新产出"、综合型高校侧重"研究质量"、地方性高校侧重"教学质量"和服务地方的"创新产出"。研究结果显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我国各类高校的核心工作,但在创新产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产业需求上存在明显不足。基于此,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多元分类的工程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和"使命导向"的高校创新产出评价指标体系等对策建议。
  • 教育评价改革研究
    潘健;史静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12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工程学为样本,基于1991—2017年论文数据和构建的理论框架,在全球视角下审视科研论文产出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及其背后蕴含的互变逻辑。研究发现,科研论文产出数量与质量并非完全对立,两者的对立和同一蕴含在质量互变之中,国际合作对特定国家和院校的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质量互变逻辑大致可概括为4种表现形式:量多质高独立型、量少质高合作型、量少质低独立型和量多质低合作型。以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学为案例,揭示了科研论文产出外显的量和内隐的质存在同一的可能性;以清华大学和首尔大学的工程学为案例,揭示了科研发展的不同阶段在论文数量与质量上的不同表现。科研的内涵式发展理应同时关注数量和质量,把理论基本架构落在数量滋生质量,数量与质量交互影响的辩证发展之中。
  • 区域高等教育研究
  • 区域高等教育研究
    高文豪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已日益成为推动区域合作的重要力量。当前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主要面临如下问题:非首都功能疏解目标下京内和京外疏解、集中承载与分散疏解关系处理问题,三地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构成仍待优化,以及协同发展观念欠缺导致多元主体利益整合困难等。加快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要同时树立"以疏解促优化"和"以承接促转型"的思路,北京扎实做好非首都高等教育资源疏解工作,天津和河北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资源承接任务;要依托各地区域功能定位调整优化层次结构;构建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利益协调机制,深入推进区域高校联盟转型升级。
  • 区域高等教育研究
    李廷洲;杨文杰;李婉颖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人力、物力、财力与科研创新层面,长江经济带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多积聚于长三角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表现较弱,各省市高等教育资源仍存在分布不均衡、高等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不健全、资源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度不高、缺乏自下而上的高校主动参与动力机制等问题。未来长江经济带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应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空间效应,突破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壁垒,充分发挥高校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实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多元参与和跨界合作。
  • 研究与探索
  • 研究与探索
    江育恒;于歌;赵文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国家知识创新活动的核心,研究型大学社会声誉的形成机理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学界关注的重点议题。以理性选择、社会网络和合法性认同三大机制作为解释研究型大学社会声誉形成的理论基础,进而选取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上海交通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展开跨案例分析。研究发现,4所大学都基于一定的使命与愿景,选择了符合自身特点或顺应时代要求的发展路径。但在声誉管理过程中,4所大学的主导机制与策略选择各有侧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大学正面临着由跟踪模仿向特色发展转变的新挑战。
  • 研究与探索
    康乐;吴红斌;王维民;哈巍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末开始的高校合并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医学院校合并入综合性大学对我国医学教育具有重大影响。基于1996—2010年《普通高校在T省招生录取统计资料》,以高考录取分数作为生源质量的测量变量,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评估医学院校的合并对其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合并在整体上对医学生源的录取分数有显著提高作用,但对临床医学专业和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高校合并对后者的影响更为明显且在统计上显著;这些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仍然成立。
  • 研究与探索
    段义德;郭丛斌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水平的代际流动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我国构建相对贫困长效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经实证分析可发现,高等教育可显著促进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子代非农就业,并降低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概率,职业层次提升是高等教育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约占总效应的42%),但对于收入跃升至中等及更高层级,职业的中介效应下降至约29%的水平。以高考成绩作为能力的代理变量,并分别使用世界银行和欧盟相对贫困标准进行稳健性检验,主要结论稳健成立。因此,应进一步提升农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教育质量,并着力清除城乡及城市内部职业流动障碍,在高等教育、职业流动和收入的良性互动中构建相对贫困长效解决机制。
  • 研究与探索
    南晓鹏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名称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高校更名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较为普遍的现象。探明高校更名的原因对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规范高校更名并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6省份的85所高校实证研究发现,高校更名现象是高校自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社会文化背景等不同方面的因素导致的。构建高校更名的资源依赖三圈环流理论,可较为系统地解释高校更名原因,并在相关层面提出规范更名对策。
  • 教育法治研究
  • 教育法治研究
    翟翌;范奇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从五个重点建制和十个关键内容层面描绘了高校法治工作蓝图,新时代高校行政法治建设是高校法治工作的核心。逻辑基础是以落实办学自主权为起点、实现高校良规善治和公平正义、完成社会主义国家高校的五大使命。风险构造主要表现为治理时法律、校规未明确引发的法律争议,概括为四种类型:主体权限充足性、行为目的正当性、满足程序正义及无漏洞救济。从落实办学自主权的"放"与"接"、建立及完善预审与决策机制、提升正当程序适用实效、衔接主观诉讼救济制度等方面提高高校防范化解法治风险的能力、健全体制机制,实现教育"十四五"规划目标。
  • 教育法治研究
    鲁文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教师聘用合同"服务期"条款在实践中出现了无序化倾向和司法裁判尺度不统一的问题。聘用合同法律法规的滞后与笼统、"劳动特殊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过于模糊等聘用合同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是高校教师聘用合同"服务期"条款实践合法性不足的主要原因。无论从合法性,还是合理性的角度而言,均应当将聘用合同"服务期"条款纳入《劳动合同法》进行规制。高校教师聘用合同"服务期"条款至少在约定事由、约定期限和违约金额三方面应当满足《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实体规则的要求。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李永刚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扩张,受到软约束下应急调整与学术漂移的联合驱动,形成了研究生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策略,表现为"弱学术"型学位的刚性扩张、应用性软学科的局部扩张、基于传统学科结构的依赖式扩张和地方普通高校驱动的后发型扩张。进而引发研究生教育系统内部出现师生关系祛魅化、培养定位冲突、教育质量保障压力加剧以及外部适应性较弱等问题。未来研究生教育应加快供给侧改革,提升研究生服务社会经济需求的响应能力;确立分类发展思想,动态调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树立多元质量观,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兼顾公平性发展,加大对后发型部门的支持力度。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蔺亚琼;李紫玲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已有文献以及对37位受访者进行访谈的基础上,识别并描绘了知识生产的两种典型模式:个体模式与团队模式。博士生是知识生产的重要参与者与贡献者,其科研训练也可相应地划分为个体模式与团队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博士生在论文选题来源、师生关系、研究过程、学习体验等学术社会化的诸多维度上存有差异,不同的培养模式也各有优劣。在实践中,博士生的科研训练常常兼具两种模式的特征,并在总体上呈现出团队模式扩散的趋势。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王振洪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小城市高职院校是我国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在"虹吸效应"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人财物等资源不断向大城市聚集,地处中小城市的高职院校面临严峻的挑战:办学投入相对不足制约学校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产业聚集度偏低不利于校企资源深度融合互通,城市吸引力较弱不利于招选优质的师资与生源,学生本地就业率偏低致使政府支持办学意愿不强。针对上述困境,基于高水平中小城市高职学校的创新办学实践提出破解策略:以完善内部治理为"先手棋",整合办学存量资源;以产教融合平台为"集聚地",汇集多方办学资源;以专业集群发展为"突破口",高效发挥资源效益;以应用技术研发为"助推器",实现校企资源互融。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崔奎勇;刘广耀;史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19年开始,教育部先后批准了22所高职院校进行本科职业教育试点。新时代本科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从质量定义厘清其质量内涵,应从质量发展、相关利益者要求、新时代高等教育理念等视角明确其质量观,应从学校职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适应社会能力评估、本科教学评估等视角把握其质量要素,并将人才培养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培养目标达成度、学生用人单位满意度、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贡献度作为关键质量要素。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程江平;麻来军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准确把握"双高"建设校的特征,对当前优化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浙江省"双高"建设校为样本,在实地调研、收集数据,多维度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认识、实践和成效三个维度,梳理出"双高"建设校具有全面推进与重点建设统一、发展理念与扎实行动一体、类型特征与学校特色彰显等共同特征。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要基于学校本身的客观条件,切实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和支撑力;要抓住高水平高职学校全面内涵建设的本质要求,规划长远,持续推进创新实践;要将品质发展作为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核心追求,满足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等办学利益相关方的多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