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国内刊号:CN 11-2962/G4
国际刊号:ISSN 1004-3667
国内邮发代号:82-717
国外发行号:M7072
国内定价:20元/期
  
  • 全选
    |
    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 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黄宝印,陈建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经济网络分析视角系统界定重要教育中心的理论内涵,探索提出从单中心模式向多中心模式转变的理念和路径,认为在新中心演进过程中将会衍生出新的教育中心形态。由此,教育中心新形态应该是我国重要教育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的目标形态。新型世界教育观通过引领教育范式变革,为教育中心新形态提供了理念支撑。通过分析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趋势及开放合作实践,研究揭示重要教育中心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讨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政策路径的新指向,即秉持新型世界教育观深化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完善体制机制赋能人才培养“引进来”与“走出去”,推动涉外教育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 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刘国瑞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将这一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需要准确理解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内涵与标志,理清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与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及高等教育龙头之间的联系,把准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与教育强国的“六个特质”和“八大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认清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明晰推进的策略。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申素平,赵赫栋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项目制形成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长期实践,兼具国家目的性和开放竞争性的优势,有力地促进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从法律视角分析,高等教育项目制治理源于公共行政中的契约理念,具有行政契约的法律属性。基于这一定位,高等教育项目制治理的法治化路径有二:其一是基于行政契约属性规范行政机关与高校/教师的权利义务关系,即行政机关具有行政优益权,同时负有保障高校和教师合法预期利益的义务;其二要遵循行政法治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行政原则和程序正当原则。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李彦,代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破“五唯”政策执行中呈现的多重实践困境亟待系统性理论阐释。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整合76项研究构建“表征-机制-机理”分析框架。微观场域的绩效理性锁定、中观组织的科层制梗阻、宏观制度的结构性耦合矛盾与政策迭代中的目标漂移,共同交织成破“五唯”改革实践的复合性困境。科研评价改革进程呈现多重博弈的复杂图景:学术行为的固化与调适持续重塑行动者策略,组织通过合法性压力下的适应策略重构制度弹性,政策目标自上而下转译链的价值耗损。破“五唯”实践困境的深层机理根植于行政、学术与市场逻辑的冲突与失衡,资源分配与策略联盟的行动者网络博弈加剧执行偏差,制度惯性对结构缝隙中能动性的压制形成系统性变革阻滞。在理论层面建构了破“五唯”改革困境的系统解释模型,也在方法论层面为教育研究提供了知识整合的新路径。
  • 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 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王一川,蒋凯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每一种理论在解释力上都有其尺度限制。社会科学理论的尺度包括内部尺度和外部尺度,内部尺度代表了概念意义上的研究对象及其外延性的边界,外部尺度代表了理论维持其解释力的时间和空间边界。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理论的尺度,是理解理论价值的基础。以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为例,理论的内部尺度被误读,导致高等教育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界限被误解;理论的外部尺度受到忽视,使得原生理论在传播中形成了众多衍生理论。内部尺度决定了理解理论的角度,外部尺度决定了理论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高等教育理论建构不能回避理论的尺度,应当积极建构大外部尺度下一般性的高等教育理论。
  •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余静,闫广芬,杜剑涛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长期面临卓越工程师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境遇,这种供需失衡直观反映在校企双方对于卓越工程师素养的认知差异上。通过在BOSS直聘网站抓取7 914条企业工程师招聘信息以及遴选部分代表性高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运用文本分析法比较高校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对于卓越工程人才素养的认知需求差异并究其成因。研究发现,校企间沟通激励不足、选择性执行、信息不对称等加剧了双方对卓越工程师素养的认知间隙。为弥合认知间隙以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成效,需打破传统校企委托代理身份,拓宽育人主体的角色边界;重构校企话语情境,健全专业认证与资格认证有机衔接的规范化制度;整合卓越工程师核心素养,推进多重委托的协调分工。
  •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严航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秉持“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契合度”这一核心观点,新闻传播教育应当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在数智技术深刻重构新闻传播教育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体系的背景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智技术、建立复合型知识结构、具备人文精神和思维。然而,当前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环节还存在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专业招生扎堆、标准化课堂教学模式与实际脱节等发展困境。鉴于此,应构建由政府部门“掌舵”、高校“主导”、企业“支持”的共建新格局:行政部门需着力在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支持和引导、学科布局和调整等方面给予支持,高校应当进行一次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范式、再到教学评价方式的系统改革,企业可从师资交流互派、教学平台共享、联合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
  • 高考改革研究
  • 高考改革研究
    李木洲,曾思鑫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科目改革是新高考改革的核心与难点。基于熵权TOPSIS模型评估各省份新高考科目改革评价指标数据差异情况,研究表明:各省份对新高考科目改革实施情况评价差异较大,不同群体间呈现出显著省际差异。各省份选科评价排名差异与新高考批次安排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主观规范是影响各省学生群体选科评价的主要障碍因子,家庭影响是主要影响指标。行为态度与感知行为控制是影响各省教师群体选科评价的主要障碍因子,选科制度的整体满意度及学生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是主要影响指标。深化新高考科目改革,应采取制定与区域教育生态适配的选科指导方案、健全公平优先的教育资源调配机制、推进区域内教育资源精准布局,以及构建家校社协同全链条育人生态等推进策略。
  • 研究与探索
  • 研究与探索
    周恬恬,王建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工作世界正在迈向后工作时代,出现平台工作新形态、体制内就业偏好等重要变化。工作世界转型时期,高等教育经历呈现升学导向的学术化与就业导向的技能化、悬浮的一般社会化与多元的专业社会化、市场化自由叙事与“高中化”规训叙事的特征。后工作时代,高等教育应反思工作至上的单一目标与传统人力资本的经济收益神话,建构内涵多维的能力资格、收益取向与多元分类、差异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超越进入工作世界的“唯资格化”,促进学生能动地进行生涯探索和自我塑造,生成资格化、社会化与主体化多元平衡的高等教育经历。
  • 研究与探索
    赵志强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效率既是提升人文社科学术话语权的重要表征,又是推动高校繁荣发展的真实写照。基于超效率DEA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Markov链模型考察2012—2023年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效率的时空演进规律。结果表明: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且2023年有19个省份处于无效率状态,这揭示出人文社科发展的深层危机。在时空差异上,效率呈现“东部极化、中西断层”的非均衡特征,而区域间基本处于“中-西>东-西>东-中”的差异格局。在演变趋势上,效率呈现“俱乐部各异”与“梯度转移”并存的特征,东部存在效率下滑风险,中部呈现向上跃迁可能,西部面临整体塌陷压力。据此,相关部门应在微观上强化学者质量自觉,中观上优化经费配置结构,宏观上完善区域合作机制。
  • 职业教育研究
  • 职业教育研究
    景安磊,郝薇薇,叶齐炼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办学模式,发展职业本科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面对复杂性环境因素变化,民办职业本科产教融合模式呈现资源多样、属性异质的特征,正在从单主体主导向双主体共建、多主体协同转化;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以“流动”为特征,关注多领域资源顺畅流动、异质属性互契相嵌,由资源供给、专业建设、课程实践、成果共享等机制组成,以满足多元需求为基础驱动、以保障多主体利益诉求为导向,形成需求-利益共生机制。民办职业本科产教深度融合需要多元化发展主体力量,深化产教融合力度;多样化创新组织形态,有组织推进协同治理;多维化完善运行机制,聚力优化系统性设计。
  • 职业教育研究
    邵建东,孙凤敏,俞慧刚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全国56所首轮“双高计划”建设学校的项目总结报告、中期自评报告等文本分析,梳理归纳各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方面的经验及做法,全面概括和总结各学校办学模式的构建现状及特征。研究发现,“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办学具有定位清晰、主体多元、策略多样和保障多重等共性特征,这些特征较好地支持了各学校特色化办学组织结构形态的生成,但同时也存在办学保障支持不足、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等共性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政府层面应加强政策供给以支持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个性化建构与发展,学校层面应强化制度设计以推动各项办学要素的全方位融通与整合,企业层面应优化利益分配以促进合作办学行为的持续性输出与深化。
  • 资料
  • 资料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