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国内刊号:CN 11-2962/G4
国际刊号:ISSN 1004-3667
国内邮发代号:82-717
国外发行号:M7072
国内定价:20元/期
  
  • 全选
    |
    建设教育强国研究
  • 建设教育强国研究
    谭方正,王友富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中国特色原创性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系统性跃升的时代需求。中国特色原创性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和教材体系的提出,贯穿着时代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凸显“中国特色”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的本质规定,突出原创是新时代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的显著标识,中国特色原创性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实质是以自主创新、原始创新为关键特征的高水平创新性教材。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要实现向中国特色原创性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的系统跃升,需要把握思想引领、实践导向、创新驱动、系统集成的总体路向。
  • 教师教育研究
  • 教师教育研究
    李廷洲,张念,顾明远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教师教育从专门化培养转向专业化教育的全球进程中,中国形成了特定模式并取得重要成就,但依然存在阶段性矛盾:培养院校定位模糊,教师相对学业水平出现下降趋势且师资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分析发现,各国对教师教育的战略意义具有共识,教师职业地位和师范院校地位之间存在关联,培养院校的层次比类型更重要,师范院校作为中国教师教育的主体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大规模培养高质量教师且实现均衡配置是教师教育的全球难题,但正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核心特征。其可能性在于,党的领导下国家有为介入教师教育,充分发挥国家意志的主导力量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优势。为此,应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教师教育成为主流,坚持师范院校的主体地位并普遍提高其办学水平,扩大实施教师教育对口支援,大幅提高师范生定向招生、定向培养规模,稳步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以在源头上提高教师教育吸引力。
  • 教师教育研究
    周威,胡咏梅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推进高校教师聘用制度改革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制度要求,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价值应然。从高校教师的学术职业属性出发,对高校教师聘用制度进行概念辨析,强调了终身教职在高校教师聘用制度中的核心作用。我国高校教师聘用制度历经了酝酿、破题、推进与发展四个阶段,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学术生命周期理论、激励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解释了各时期教师聘用制度衍生与推行的内在逻辑,同时也揭示了该制度在我国存在着价值异化的趋向。推动我国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价值复归,应当坚守“甄别-激励-保障”三重价值目标;完善岗位设置、人才准入、学术评价、薪酬激励以及退出与争议处理五大系统;制定聘任周期、学术阶梯与选聘边界三种制度规范;疏通民主与法治两条治理路径。
  • 教师教育研究
    姜顺腾,白宇昕,刘惠琴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产业兼职教师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促进突破性创新的重要力量。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测度突破性创新水平,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高校产业兼职教师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兼职教师对突破性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兼职教师通过提升企业产学研合作深度、技术研发倾向及人才吸纳水平三条中介渠道促进突破性创新;通过丰富校企合作资源、加强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其对突破性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及国有企业更为明显。未来,应发挥高校产业兼职教师在产教深度融合中的桥梁作用,构建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落地的一体化突破性创新体系。实施与区域禀赋及企业属性相匹配的差异化策略,推动实现区域创新协调发展。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郑丽娜,吴瑞林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跨学科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是高校根据科技创新趋势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通过比较分析普渡大学等4所高校跨学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发现在学校发展需求、学生个性化诉求和外部环境驱动下,跨学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形成了预设专业方向与学生个人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发展路径,构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前沿交叉课程和顶点项目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立了本系主导或跨院系共建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通过专业咨询服务、委员会和多元主体支持机构实现负责任的专业治理。我国新工科建设应依据科技发展趋势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跨学科专业建设,秉持大工程观重塑工科学习边界。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王燕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当前我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困境是保障其育人质量的关键。基于对全国3 436名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调查发现,传统型教学与体验式教学具有平衡工程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双重促进作用,且体验式教学成效更佳,职业认同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智能化教学成效“失灵”。然而,针对工程博士,智能化教学却能提升其工程理论知识,传统型教学与体验式教学未有成效。此外,行业导向型课程能够增强体验式教学和智能化教学成效。为此,需强化智能化教学在工程教育中的应用;重点优化传统型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在工程博士培养中的适配性;推动体验式教学、智能化教学与行业导向型课程的协同运用。
  • 研究与探索
  • 研究与探索
    柯婧秋,石伟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双千”计划是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供需结构矛盾,推动高校主动及时响应经济产业发展需要的最新举措。为减少理念误区和实践盲动,需先厘清客观现实动因:一是技术双刃与职业变迁加剧毕业生技能差距;二是知识生产模式Ⅳ持续推动高校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三是开放教育技术拓宽了终身学习个性化新途径。对“双千”计划的内涵诠释可回归到课程本质,具有方向前沿应用性、组织交叉灵活性、实施技术融合性、评价就业衔接性四个关键特征。对此,高校可从规划“方向-方案-管理-监控”闭环顶层设计、开发基于项目或情境的模块课程体系、建立产教融合协同教学与评价机制、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强化教学资源投入四个维度构思实施路径。
  • 研究与探索
    郭一凡,李文烨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性教学是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的嵌入使研究性教学面临机遇与争议。研究性教学的研究性表现为以高深知识为基础的知识深度,以可持续推进的问题作为牵引的问题导向,以及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组织的探究过程。然而,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研究性教学却存在“研究性之伤”的隐忧,具体表现为高深知识学习的浅层化、缺少有效的问题牵引和探究过程的意义缺失。产生“研究性之伤”的原因在于技术文化的入侵,技术的加速文化挤占静思空间,追求可见对自由精神造成新的阻碍,技术话语的主导割裂研究性与教学性的关联。为此,有必要在研究性教学中合理定位人工智能,筑牢人工智能时代研究性教学的意义根基,基于研究性的内在要求来重建研究性教学。唯有充分发挥师生面对技术时的实践智慧、创造力和判断力,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研究性教学。
  • 教育法治研究
  • 教育法治研究
    唐露露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虽在政策驱动下历经20余年探索,但面对国际规则体系重构、新兴领域制度竞争加剧的复杂环境,仍存在人才供给总量不足、专业能力与战略需求脱节的现实困境,暴露出传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涉外法治实践的突出矛盾。以教育部指定的28所项目高校为样本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存在结构性失衡和运行偏差的双重困境。对此,应以战略导向为核心,建立分层培养体系,构建金字塔型人才供给机制,实施行业需求反哺与区域战略适配策略,并通过建立全周期动态评估体系、强化涉外师资队伍建设及人才出口转化机制的生态化革新路径,实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质效的根本提升。
  • 教育法治研究
    金龙君,覃雅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学位法》第40条创设了学术复核制度,第41条规定了学位复核、校内申诉及请求有关机关处理的选择救济模式,这导致内部救济与外部救济的隔阂与不清。基于历史解释,从“学位法征求意见稿”到“学位法草案”再到《学位法》,学位复核与外部救济的衔接未完全理顺,导致内、外部救济矛盾,这是立法主观意图与客观制度的冲突所致。基于体系解释,学术复核界定为校内终局,但学位行政复议在受理主体、行为类型及制度功能上都存在困境。因此,可将“学位复核-申诉”打造为复议救济的主渠道机制,并配置司法审查;同时,在组织法、申诉机制及正当程序层面,建构学术救济、申诉救济、外部救济的三层次救济衔接体系。
  • 职业教育研究
  • 职业教育研究
    关晶,许宇飞,林晓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重要的制度性改革。职业本科院校的吸引力既是实现改革目标的关键支撑,也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观察点。研究基于组织生态学理论,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50所职业本科院校进行分析,发现职业本科院校吸引力存在4条组态路径,即弱竞争条件下的院校自强型、强办学基础上的政策助推型、优势专业引领的区位赋能型以及办学能力与资源禀赋协同型。办学性质是职业本科院校吸引力的必要前提,办学专业与办学能力是提升职业本科院校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区位优势、政策支持与本科院校竞争之间存在代偿关系。提升职业本科院校吸引力,应从优化职业本科院校布局和强化试点院校内涵建设两方面寻求突破。
  • 职业教育研究
    陈礼业,徐国庆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职业教育体系各层次人才培养定位的不清晰,致使职业教育体系内涵建设面临诸多难题。基于阿瑟技术本质论,构建职业目标的技术实现过程的理论分析框架,明确技术、技术活动、技术人员以及技术教育在职业世界中的分层对应关系。具体而言,中等职业教育应培养个体技术的实操者;高职专科教育应培养个体技术的改进者;职业本科教育应培养域的施设者;职业硕士教育应培养域的规划者;职业博士教育应培养域的改进者。当下,应稳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必要地位,明晰高职专科教育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边界范围,确立职业本科教育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知识体系,以及探索职业研究生教育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可行路径。
  • 职业教育研究
    闫思宇,岳昌君,黄泓奇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借助2009—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和教育经费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公共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加能够显著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起薪,在选取2014年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构建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后,结论依然成立。上述影响的作用机制在于公共教育财政投入能够丰富院校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并促进毕业生实现专业匹配。公共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加更有利于来自低经济资本家庭的毕业生,且在西部和中部财政相对紧张地区的学校中作用效果更明显。上述结论体现了公共教育财政投入的有效性和公平性,以及在促进高质量就业层面的积极意义。